档案馆简介-武汉大学档案馆
档案馆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馆概况  >  档案馆简介
    每页
    1/1
     
档案馆简介
2025-05-20

武汉大学档案馆简介

 武汉大学档案馆成立于1988年7月,是保存和提供利用学校档案的直属单位,也是学校校史馆、周恩来旧居和李达故居的管理和运维单位,企事业单位省特级档案馆。档案馆先后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武汉市(示范)巾帼文明岗”、“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工作突出贡献集体”等多项荣誉。

 档案馆现有档案工作人员24人,设馆长、副馆长各1人,另设挂职副馆长1人。设有办公室、档案管理室、监督指导室、技术室和编研室五个内设机构。档案馆专职人员实行专业技术岗位系列和管理岗位职员系列双轨制,现有高级职称5人、高级职员6人。

 档案馆馆藏共有国立武汉大学、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省立医学院、湖北医科大学、武汉大学(新)8个全宗。截至2024年底,档案馆馆藏381170卷,33652件(不含财务、人事、学生档案)。其中不乏馆藏珍贵史料和档案资源,比如,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设计图纸”于2023年1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档案馆坚持党建引领,档案馆党支部于2022年3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培育单位, 2024年11月6日顺利通过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成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狠抓档案资源建设。学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主任的档案工作委员会,形成了以档案馆为中心、覆盖全校的档案工作网络。通过馆领导到立卷单位开展走访调研、开展集中档案业务培训、实地业务指导、定期通报学校各单位归档情况和专项督办等措施,学校档案归档量保持稳步增长。档案年度归档率于2023年首次突破85%。

 做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档案馆推行“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的承诺服务制度,依托新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出了“掌上查档,远程查档”服务。近三年来,档案馆查档利用1.5万人次/年,约3万卷(件)次。

 重视档案修复保护工作,对馆藏破损、虫蛀和霉化、脆化的珍贵老档案开展抢救修复。近两年共计修复民国毕业论文、合校前工资档案、基建档案和部分教学、行政档案等1948卷馆藏珍贵老档案。

 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截至2024年底,馆藏非密纸质档案数字化已完成34万余卷,占比超90%。馆藏机读案卷目录达37.9万余条,文件目录419万余条,机读目录总量已突破450万条。完成数字化照片共计10468张。

 不断强化档案编研工作。近年编撰出版了多本书籍,包括《武汉大学年鉴》《武汉大学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电气芳华六十载》《珞珈风云——寻找十八栋别墅里的名人名师》《珞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群》《高校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年鉴》等。其中,《武汉大学年鉴(2022)》获评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一等年鉴,2023年《珞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群》的出版受到公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光明日报客户端、长江日报、湖北日报、武汉新闻等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珞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群》于2024年入选首届荆楚优秀出版物,2025年入选第九届长江读书节推荐图书(50本之一)。

 加强校史展馆建设运维,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校史展馆育人功能。校史展馆含校史馆、周恩来旧居、李达故居,年平均接待各界人士参观2万余人次/年。

 校史馆于2013年校庆时由樱顶老图书馆改建而成并对外开放;2023年11月13日,校史馆于130周年校庆之际焕新开展,中国新闻网、光明网、中国日报中文网、长江日报等合计11家全国及地方媒体对校史馆焕新开展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武汉大学周恩来旧居于1983年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学校对周恩来旧居进行了全面修缮,将其改造为周恩来旧居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周恩来旧居纪念馆被评选为“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被评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武汉大学档案馆开始对周恩来旧居纪念馆进行全面改陈,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武汉大学周恩来旧居纪念馆焕新开展并正式对外开放。2023年,周恩来旧居系列思政课程入选全国“大思政课”百个优质资源精品项目;2024年3月,周恩来旧居纪念馆获评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

 2023年学校对李达故居进行修缮,2023年9月28日李达故居完成全面布展,作为校史馆分馆正式对外开放。

 档案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档案数字转型发展为主线,持续推进档案资源、利用、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档案工作和校史工作在存史资政育人和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5月